摘要 目的:了解改良式剖宫产术对母乳的影响。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改良式剖宫产组)80例和对照组(腹部纵切口剖宫产组)80例,分别采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年第三年报道的改良式剖宫产术132例分析中得操作方法和腹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常规手术方法施术,观察术后24H切口疼痛,平均离床活动时间,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乳汁分泌时间。结果:两组纯母乳喂养成功率比较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改良式剖宫产术术后产妇切口疼痛轻愈合早,外观较美观,精神愉快,食欲较好,乳汁分泌旺盛,哺乳姿势不受限,有利于母乳喂养。
关键词 改良式剖宫产术;腹部纵切口剖宫产术;母乳喂养
剖宫产术为产科较常见的一种手术为适应母乳喂养的需要,解决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困难的问题,我院自2005年2月以来将需剖宫产孕妇分为改良式剖宫产组80例及剖腹纵切口组80例进行观察对比,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对象为2005年2月~2006年3月在我院行剖宫产的产妇,选取改良式剖宫产术80例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营养状况,手术原因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两组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1.3 手术方法:观察组按《中国实用妇产科与产科杂志》1999年等三期报道的改良式剖宫产术132例分析中得操作方法施术【1】。对照组按腹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常规方法施术。
1.4 统计学处理:X2检验。
2 结果
2.1 术后24h切口疼痛:轻度:疼痛轻微,可忍受,基本上不影响活动,不需用镇痛剂。中度:疼痛较剧,活动受限,需用一般镇痛剂。重痛:疼痛剧烈,活动明显受限,必须用强镇痛剂。两组术后24h切口疼痛比较表1
表1 两组术后24h切口疼痛比较
组别 例数 |
轻度 |
中度 |
重度 |
例数 |
% |
例数 |
% |
例数 |
% |
观察组 80 71 88.75 9 11.25 0 0
对照组 80 54 67.50 18 22.50 8 10.00 |
|
|
|
|
|
|
|
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意义。
2.2 两组术后平均离床活动时间及平均肛门排气时间对比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平均离床活动时间及平均肛门排气时间
组别 例数 |
术后病率 |
术后平均 |
平均肛门 |
例数 |
% |
离床时间 |
(h) |
排气时间 |
(h) |
观察组 80 17 21.25 21.6 26.5
对照组 80 29 36.25 30.5 34.7 |
|
|
|
|
|
|
|
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比较有明显性意义。
2.3 乳汁分泌时间观察6~12h内见乳汁分泌,观察组为72例(90.00%),对照组为54例(67.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4 纯母乳喂养成功率:观察组为80例,为100%;对照组为70例,为87.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腹部纵切口疼痛产妇常难以忍受,影响休息及泌乳【1】,使产妇活动及哺乳姿势受限。改良式剖宫产术有点在于:1 术中不缝合腹膜,术后腹膜无张力,因而减轻了术后24h切口疼痛的程度。2 手术时间缩短,对腹腔上部干扰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快;同时鼓励产妇术后6h进食流质饮食(免糖),也可通过咀嚼运动反射促进肠蠕动【2】,及时补充营养,促进乳汁分泌。3 开腹时对皮下脂肪采取钝性分离方法,使走行于其中的血管,神经借助于本身的弹性完整地保留下来,这样既减少了术中出血,也减少了因结扎血管或电凝止血造成的局部组织缺血,有利于术后恢复,是产妇能早期离床活动,便于坐姿哺乳;手术瘢痕易被腹壁皱褶遮盖,不影响体表美观,对产妇的心理影响也小。4 剖宫产缺乏阴道分娩时引起5-羟色胺分泌增加的应激过程,从而使PRL(泌乳素)及OT(催产素)分泌减少【3】,术后加强母乳喂养指导,实施24h母婴同室,母婴早接触在吸吮,易刺激乳汁分泌。因此,我们认为由于改良式剖宫产术术后产妇切口疼痛轻,离床活动早,胃肠功能恢复快,产妇食欲良好。故切口愈合早,外观较美观,精神愉快,乳汁分泌旺盛,哺乳姿势不受限,从而有利于母乳喂养。
参考文献
[1] 刘仕英,栾美英,于乃贻.改良式剖宫产术132例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3):170
[2] 徐蕴华.影响母乳分泌的有关因素.实用妇产科杂志,1995,11(6):290~291
[3] 张叶,杨莹.剖宫产术后产妇早进食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实用护理杂志,1998,10:537
[4] 黄醒华.全国母乳喂养学术研讨会纪要.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10,30(10):582